一是加强领导,建立了村民自治新机制。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,县、乡镇、村层层建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,全县70个村(居)都选齐配强了村(居)基层党组织和委员会,建立了监督委员会。各村组建了“五组六会二代表”村民自治组织;建立了“五员二队”农村基层自治队伍。建立完善了以民主选举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“一章二约十制度六职责”系列职责、规章和制度。从而使村民自治组织健全,职责明确,制度完善,有章可循,监督有力。
二是加大投入,奠定了村民自治坚实基础。截止2017年底,全县投入近3000万元,实施了村(居)办公阵地建设工程,全部新建或改建了面积4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楼。每个村建立了规范的党务、村务公开栏;建立了标准的党员活动室和藏书2000册以上的图书室,文体广场;配备了远程电教设备等,为村民自治建立了规范的、功能齐全的主阵地。县委、政府建立完善了村委会农村干部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、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保障机制,解除了村居干部的后顾之忧,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三是拓宽形式,推进村民自治新举措。我县深入推行了村务点题公开。坚持每年召开2次村务点题公开大会,由村支两委成员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小组成员、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、村民代表、村民小组长以及自愿的村民参加。村务点题公开的推行,解决了过去村务公开不直接、透明不彻底、形式机械的重大缺陷,变群众被动知道为主动知晓。正如当地群众中流传的“村民点题村干答,民主治村好办法;村中事务大家议,村民心里亮堂堂。”
四是丰富内涵,搭建村民自治新平台。余庆创造性地开展了以“四在农家”活动为载体,紧紧依托新农村建设,把村民自治不断引向深入。一是把以“三公开、四监督”和村务点题公开与“四在农家”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起来,搭建了村民自治的新平台,广大村民的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意识不断增强。二是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,目前,全县已建成“四在农家”新农村创建点860个(其中以二龙茶香广场、官仓土司园、白泥金橘圆、和景湾等高品位、上档次黔北民居示范点260余个),直接受益农户68333户,达24.5万余人。在开展“四在农家” 新农村创建活动的村组,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。成功创建“平安家庭”7万余户、“平安村寨”800余个,农村基层平安建设覆盖面达96.8%。2016年、2017年我县群众安全感分别达95.91%、96.43%,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社会的和谐稳定,全县860个创建点中,共硬化进寨路1161.5千米,连户路1681.5千米,通自来水68320户,通电68333户,通电话57080户,通电视67250户,改厕54791间,改灶55817户,建沼气池19696户,建图书室724个,建文体活动场地1021个,改居住环境62493户,建宣传栏1054个,90%以上的农民受惠于这项活动。从而使我县村民自治内涵得到极大丰富,为深入开展村民自治搭建设起了新的平台。
五是加强村民自治,强化社会管理创新。多年来,余庆县委、县政府结合县情,真抓实干,开拓进取,着力改善民生,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和“和谐余庆”建设,努力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、新举措,走出了一条“凝聚民心获源泉、强基固本创平安、科学发展促和谐”的余庆发展之路。坚持以“四在农家”和“五心教育”为载体,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、模式,以建立村级“一站式”服务为主阵地,设立“综治工作站”为诉说平台,开展村务点题公开为着力点,解决了村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有关问题,创造出了“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,难事不出县,矛盾不上交”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成功经验,以建立健全村级“一章二约十制度六职责”职责、规章和制度,确保了村级管理组织健全,职责明确,制度完善,有章可循。通过几年的努力,我县“难点村”得到了根本治理,70个村(居)实现了村级组织健全、制度完善,村级班子年富力强、国家的农村政策法规在农村落实到位,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,在广大农村逐步实现了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。
六是积极创新,探索村民自治新进程。我县第六届、第七届、第八届、第九届、第十届村(居)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全面实行“海选”,即不提候选人、由选民直接在选票选举职位栏中填写理想人选姓名,均获得了圆满成功。“海选”实现了“四增强一提升”:一是增强了民主政治热情。二是增强了村民自治、法制观念。三是增强了干部服务意识。四是增强了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。五是提升了村级班子的综合素质。通过“海选”,村(居)班子结构呈现喜人态势,一大批思想好、作风正、有知识、有经验、有能力、有威信、有干劲、有项目的优秀带头人被选进了村(居)委会班子。 (夏成劲)